打擊"洋垃圾"離不開治理轉型

來源:輕奢館 3.28W

【衆議】

打擊"洋垃圾"離不開治理轉型

6月13日凌晨,廣東汕頭海關開展緝查行動,一舉打掉了5個固體廢物走私入境團伙。據初步查證,自2014年10月份以來,樑某、鄭某等攬貨通關團伙冒用他人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爲汕頭市龍湖區某塑膠廠等多個境內貨主僞報走私進口廢塑料、廢五金等固體廢物,涉案貨物約8.5萬噸,案值高達10億元人民幣。

“洋垃圾”侵襲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儘管沒有相對權威的數據,但一些個體調查也能以管窺豹。紀錄片《塑料王國》的導演王久良用了三年時間進行調查,發現幾乎每個沿海省份都有大型廢塑料產區,這些工廠附近的河流裏,經常漂浮着一層白色泡沫,魚蝦早已死絕。

“洋垃圾”中,絕大多數都是可以回收和重複利用的資源。比如塑料經過處理後,再生產出玩具或者其他產品,以達到“廢物利用”的目的。不過,既然爲垃圾,勢必會形成二次性污染,包括生活垃圾和醫療垃圾,會對環境造成無法逆轉的損失。一個淺顯的道理是,對垃圾的回收和利用,必然會有一個高昂的成本支出,否則就會以犧牲環境爲代價。就像大量的餐廚垃圾回收利用一樣,若是沒有政府的補貼與傾斜,其結果則是回收中心的難以爲繼。國外正是基於自身無法處理,或者爲了找到更經濟快捷的出路,才低價或者貼補一定的費用,也要把垃圾透過走私的方式運出去,從而把發展中國家作爲天然的垃圾傾倒場。

加大打擊和管控的力度是一個方面,不過最重要之處還在於,既要加強部門聯動、增強打擊力度,也要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手段,創新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管理機制,減少“洋垃圾”消費市場。一是對於靠洋垃圾就業的低技能人羣來說,應當本着解決就業和生存的需求,進行技能輔導與培訓,讓他們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二是改變低端垃圾回收企業粗放化的發展模式,真正從污染處理型向生態循環型轉變;三是實行相關產品尤其是原料產品的生產替代,減少對國外洋垃圾的依賴,消除其消費與需求的空間,從根源上卡住利益驅動的源點。

唯有實現了生產的轉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以生產的受益而達到生態受益的目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