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傻”版權惡性競爭 - 國外唱片公司再獲暴利

來源:輕奢館 3.04W

近日來圍繞數字音樂的獨家版權模式,引發行業和社會熱議。讓獨家版權的合理性、行業健康發展基礎以及社會網路文化的安全穩定等諸多話題得到了廣泛關注。

“四傻”版權惡性競爭,國外唱片公司再獲暴利

在使用者利益面前,商業競爭的矛盾應該放在後面,要求同存異,先保證使用者利益不受損害,國家利益不會外流。但實際上,國內線上音樂行業的發展仍舊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在騰訊音樂、網易雲音樂、阿里音樂和百度音樂四大音樂平臺的“助力”下,環球音樂獲得了天價獨家版權費。但這遠不是終點,下一輪的版權大戰又即將上演。

環球音樂、索尼音樂和華納音樂是全球唱片業的絕對三巨頭,根據MIDiA的資料顯示,2016年三家的市場份額分別佔據了28.9%、22.4%和17.4%。在今年5月的環球音樂在華獨家版權爭奪戰中,騰訊、網易、阿里、百度皆赴前往,爭相出價致使週期僅為3年的獨家版權費一路高升,最高出價時達到最初報價的十倍,環球音樂成為了這一輪爭相出價後的最大贏家。

當然,這一切,索尼音樂和華納音樂也都看在眼裡。或許這些外國人都不曾想過,在“獨家音樂版權”的旗幟下,中國的幾大網際網路巨頭竟會如此失態。更沒想到的是,為了獲得具有音樂作品分配權的“獨家音樂版權”,這些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會如此慷慨,出手闊綽。

相關資料顯示,騰訊音樂與索尼音樂獨家版權授權到期時間是2018年12月,與華納音樂的到期時間是2018年8月。也就是說,在不到一年之後,中國的這四家音樂平臺又將圍繞索尼音樂和華納音樂手中的獨家版權而大打出手,或許現在,就需要為屆時不可想象的高價而籌備資金,而索尼與華納,只需要沉住氣,等著最高價出現,便可收穫暴利。

環球音樂給索尼音樂和華納音樂做了示範,所以後者一定會抓準中國線上音樂巨頭們對獨家版權失去理智的熱情,或是欲拒還迎,或是聲東擊西,他們總是能夠把中國網際網路四巨頭耍的團團轉,最後斷臂求生,給出完全不合理的高價。被人戲於鼓掌之中,卻仍樂此不疲。

索尼音樂與華納音樂是不是一定會漲價?

答案是一定會,而且是暴漲。唱片公司在經歷了實體唱片銷售沒落營收不振後,終於迎來了數字音樂版權費的春天。在商言商,企業趨利,在明顯有抬價可能的前提下,海外唱片公司絕對會將溢價做到最高。

另外一方面,中國的四大音樂平臺,除騰訊音樂手握絕對優勢的獨家版權外,網易、阿里、百度皆有少量自持版權,勉強維持生存一年問題應該可以,熬到版權轉授需重新簽訂之時,幾家定會哪怕頭破血流也要力爭獲取。在生死存亡面前,彼時的獨家版權競價,定會是異常慘烈,版權費也自然就水漲船高。

音樂作品在音樂平臺中作為核心內容,對使用者流動有著絕對性的影響, 甚至可以直接影響產品在行業中的市場地位,無論是哪家都無法接受使用者流失的局面。

明知版權使用的實際價值不值如此價格,但中國的四大網際網路音樂平臺仍會主動地向唱片公司丟擲高價,可謂愚蠢至極。“四傻”惡性競爭,而海外唱片公司卻坐收暴利。

如何制止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對海外持續的暴利輸出?

在海外就不會出現音樂平臺拼命抬高價格給唱片公司的怪狀,因為海外皆由集體管理組織來進行版權轉授的洽談和定價。以美國為例,美國的音樂著作權管理制度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運作高效。美國的三大集體管理組織對電臺、電視、網站以及表演場所等可能的音樂版權使用場合進行密切的計算和監測,這不僅能比較完善的保護音樂版權所有人的權利,還能避免出現因為類似於“獨家版權模式”這樣的惡性競爭,維護市場的合理定價及穩健發展。

像環球、索尼、華納等大型音樂出版公司,可以將其曲庫獨立授權給某機構(例如環球授權給DEAL),在歐盟範圍內統一管理,跨區域使用;而各國CMO之間,也會共同成立相關機構,合併管理其曲庫在歐盟範圍內的跨區域授權,例如,英國 PRS、德國GEMA、瑞典 STIM就共同設立ICE,統一管理網路跨區域授權。

唱片公司受限於海外規範的轉授制度而無法謀取暴利,但是在國內卻遇到了中國線上音樂平臺爭相加價。國外唱片公司對於這樣的現象,不但沒有收斂,反而以“獨家版權模式”為法寶,繼續慫恿和推助國內各大音樂平臺報出更高昂的價格。

騰訊、網易、阿里、百度,都是中國網際網路領域的標杆企業,但是在數字音樂這件事情上,卻一時衝昏頭腦,矇眼狂衝,不僅讓企業利益受損,也傷害了使用者的音樂體驗,制約了行業的健康向前發展。

錢進了誰的腰包?

在當前獨家版權模式下,致使國內四大網際網路企業失去理智惡性競爭,成就了遠高於實際價格的版權費,但鉅額版權費的最大受益者並非音樂創作者,而是國外唱片公司。

在不公平的產業鏈利益分配鏈條上,音樂創作人沒有足夠的動力做好音樂,聽歌的人無法獲得良好的聽歌體驗,線上音樂服務商為爭奪有限版權互相惡性競爭。遙不可及的版權費還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它讓中國創業者從此遠離了音樂賽道,國外優秀音樂產品也對中國市場望而生畏。

音樂錄音製品的著作權保護期限是50年,如果按照目前的狀況,那麼未來等待中國線上音樂行業的,只有兩種境地。要麼是僅剩一家,完全壟斷市場,使用者沒有任何其他選擇,也喪失話語權,產品創新停滯,行業發展漸衰;要麼則是每隔三年進行一次瘋狂競爭,三四家平臺方輪番報出高價,版權費無限上漲,直至各家線上音樂平臺被海外唱片公司掏空腰包,資金全部流向海外。

無論是哪種結果,輸家永遠是中國線上音樂平臺,中國的音樂使用者,代價是中國數字音樂文化的衰敗,跌出國際舞臺。而海外唱片公司則會泰然居之,坐收漁翁之利。

不顧合理性,為一時利益瘋狂追捧價格,必定會帶來慘烈的教訓。遙想當年央視廣告“標王”——山東秦池酒廠,曾在1995、1996年兩度以6660萬和3.2億奪得央視廣告“標王”,一時風光無限。絕對高價的獨家攬標策略為秦池酒廠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和銷售潛力,但同時酒廠產能和品質,在銷售壓力和利益驅使下迅速下滑。不久後被媒體曝出外地採買散酒勾兌,貼牌銷售。此後業績急轉直下,秦池從此一蹶不振,最終被迫將資產整體出售。天價的獨家攬標不僅沒有給秦池帶來繁榮,反而加速了其衰亡。

音樂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行業發展也更應該著眼於長遠利益,行業健康穩定地發展,行業從業者才能從中獲取最大的利益。

中國的音樂市場發展迅猛,潛在體量足夠大到容納更多的音樂產品和平臺,國內的線上音樂巨頭們切不可只圖眼前利益,斷送中國音樂市場的大好未來。在這緊急關頭,相關部門也應該及時為行業“掌舵”,參考歐美等音樂產業發達地區的相關法規,完善有關立法,促進集體管理組織在行業中發揮應有的社會職能,限制“獨家版權”這一“中國特色”的音樂授權模式繼續橫行,勸阻中國線上音樂平臺在獨家版權費面前喪失理智地加價,守護社會企業利益。

中國線上音樂平臺的生存高壓,使得海外唱片公司藉助獨家版權模式在國內獲得了暴利收益,並引導行業進入了無止境的無窮迴圈軌道。版權內容被不斷以“獨家”標籤加重“稀缺”的屬性,那麼版權費也必定漲無上限。要改變這種境況,當務之急應該限制獨家版權暴利模式的推進,鼓勵和扶持非獨家銷售模式的執行推廣。讓音樂作品更廣泛和自由地流通,方能實現中國市場的“音樂大同”,使中國線上音樂平臺迴歸理性競爭,才能讓中國市場真正地成為數字音樂最為重要的國際舞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