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寫的另一個維度

來源:輕奢館 1.89W

□ 寶木笑

歷史書寫的另一個維度

一位僅上過四年小學,一生從未和歷史專業有過任何交集的七旬老人,用一百多幅“回憶畫”,記錄下童年的快樂、鄉村的風貌、勞作的艱辛、生命的頑強與時代的變遷,栩栩如生地再現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重慶鄉下的生活與生產景象時,作者張才柱老人和他的《往事入畫》實際上在不自覺中進入到歷史書寫的另一個維度。這個維度不同於宏大敍事傳統下的歷史書寫,甚至具有某種叛逆感。近年來,這種以普通人的視角找尋歷史另外維度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而西方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整體的微觀史轉向,其中個人生活史作為社會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創造着歷史學的新維度。

當然,像很多個人生活史的作者一樣,張大爺寫作歷史的初衷是單純的。他並未想過自己要開創什麼維度,也沒想過要挑戰史學慣性的權威,只是幾年前身患癌症的經歷,讓他感到生命的盡頭伸手可及,想到來這世上走一趟,總得留點兒什麼東西。於是,張大爺開始創作自己的“回憶畫”,並最終成書。他的書寫經歷,完全體現了個人生活史這個歷史書寫維度下的作者常態:往往不帶有任何功利性,完全是生命自身的內驅力使然。而這也將直接決定着這類作品的特質。

值得注意的是,《往事入畫》是區別於我們通常意義上所理解的“個人著史”的。它的副標題是“一個老人的記憶博物館”,這其實也是歷史書寫個人化最顯著的特質,即它們和“回憶錄”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重合。例如描述二戰記憶的《陳納德回憶錄》、涉及民國社會轉型的《陶希聖回憶錄》、有“《圍城》現實版”美譽的《朱東潤回憶錄》,還有“懷史遷之才,抱張騫之志”的《蔣廷黻回憶錄》等,這些早年開先河的作品其實更多側重的是“個人著史”。而當下如過江之鯽一般紛紛拋出自己“回憶錄”的各類名人,其作品雖也大多是親身經歷,但卻將注意力放在了自我神話滿足感的追求上,實際上已經遠離了“個人著史”,更遠離了“個人生活史”的範疇。

最可貴之處,該書正是實現了上述兩者之間的一種折中。“一個老人的記憶博物館”既不想做什麼“史家絕唱”,更不願作任何自我吹噓,老人經歷了七十年的風風雨雨,只是想用這種方式給百年後的自己“留個念想”。於是,配合着老人的“回憶畫”,我們看到了一種誠實樸素的回憶和記錄,那些童年時光、鄉村風俗、農活兒生產完成了“歷史畫面感”的昇華,進入了一個真正屬於普通人記憶的歷史維度。

《往事入畫》

張才柱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