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征途:张艺谋拥抱好莱坞 - 贾樟柯回到原点

来源:轻奢馆 1.24W

梦想的征途:张艺谋拥抱好莱坞 贾樟柯回到原点

他愿意静静地凝视,中断他的只有下一个镜头或下一次凝视。他甚至不像侯孝贤那样,在凝视过后,将摄像机摇起,让远处的青山绿水化解内心的哀伤。他有力量看下去,他不回避。他,是贾樟柯。许多人没有力量凝视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专注情感,就要直面人性。许多人站在梦想的巅峰,就忘记了来路,但贾樟柯,始终怀有梦想的初心。

中国梦·梦之蓝《梦想季》携手优酷打造的系列微电影,旨在鼓励所有有梦想的人坚持自己的梦想,点燃别人的梦想,并在发布会上述说着一个个为了梦想的故事。而贾樟柯,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

“黄土地”上萌发的梦想种子

早在1990年的时候,贾樟柯报考大学失败,被父母送到太原去学美术,那时他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公路局电影院”看电影,有一天,他看到了《黄土地》。“看完之后我就要拍电影,我不管了,反正我想当导演。”为了这粒梦想的种子,他决心报考电影学院。从1991年到1993年,失败了三年。直到1993年,他才迎来了电影学院文学系旁听生的机会,就是这个机会,为他换来了实现电影导演梦想的大门钥匙。

大学第一年,贾樟柯每星期能看到两部最新的国产电影。不过,日子久了,他开始对这些电影反感。因为这些电影基本上都是塑造英雄形象的主旋律电影,但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于是,贾樟柯萌生了拍电影的念头。这对于一个还是在校大学生的他来说,是一个疯狂的念头。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贾樟柯开始了他的电影逐梦之旅。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发动一切力量开始拍摄《小山回家》,这部短片在香港独立短片展获奖,贾樟柯获得了生平第一笔投资,人民币20万。

1997年春节回家,贾樟柯用21天在家乡山西汾阳完成了《小武》的拍摄,也因此受到影坛的关注。这份梦想的不易、这份热爱的不灭、这份情怀的不暗,让他在电影事业的路上,越走越远。本次中国梦·梦之蓝《梦想季》又回到了贾樟柯梦想的原点——山西汾阳。把滋养贾樟柯梦想种子的那片土地搬上荧屏,把那些似乎褪了色的时光重新点亮。

唯有初心可与梦想一起登顶

贾樟柯说:“我觉得中国需要一些彪悍到可以独立的人与这个时代共舞,参与到里面,改变它,影响它。而不是穿上盔甲,说我是独立的,眼睁睁看着所有的事情覆水难收。”这正是一种新时代的精英思维,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贾樟柯这里,我们能看见电影的另一种模式,简单的对白,并不精巧的构架,只是简简单单的记录,然而正是这样的电影,却实实在在体现了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它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熟悉、陌生,却让人感动,展现了一种我们可以为之动容的情怀。这是他做电影的初心,也是一直在电影中坚持的梦想。

贾樟柯早期电影的主题,镜头对准是身处中国现代化边缘地区年轻人的反叛和绝望。主要代表作为“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后来的作品《世界》以北京世界公园开场,贾樟柯作品随之离开了早期电影的地方性场景,转而描绘首都民工的生活。《三峡好人》记叙了三峡大坝工程所破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24城记》则记述了因城市房地产产业兴起而带来的工厂拆迁,进而引发的分崩离析的邻里关系……

事实上,贾樟柯的电影似乎展现了一种几乎是系统性的社会学演进路程,展示了当代中国发展的种种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人性拷问,付出的环境以及社会代价。他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整个时代的发展,唤醒时代的意识,这也许就是梦之蓝所倡导的新时代精英精神和梦想力量。

“梦想是一条向上的路,最终陪你登顶的,唯有你自己和那颗关于梦想的初心,为了梦想。”贾樟柯在微电影的最后如是说。一个毫无资源背景的县城青年,只身来到北京寻找电影梦。他用20年的时间,让自己从一个主流之外的电影学院旁听生,蜕变为最受国际影坛瞩目的亚洲导演之一。可以说,贾樟柯是无数怀揣中国梦的新时代精英的一份子。

本次中国梦·梦之蓝《梦想季》微电影,贾樟柯真实再现了他的家乡、他的心路历程,以及他涉足电影最初的初心与梦想。“有些事想着想着就过去了,有些事做着做着就做成了!梦想在于行动,梦想在于坚持!梦之蓝,为了梦想!”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