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发展之我见

来源:轻奢馆 3.13W

乡土文化

农家书屋发展之我见

李庆楠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了有关农村少年儿童暑期阅读实践活动的通知,农家书屋成为农村少年儿童阅读的一个重要阵地。截至2016年,广西共有1.5万个农家书屋,有些办得比较好的书屋,有一个共同点便是老人阅读和中小学生阅读。

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在坚守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图书对当地受众的吸引力不够,配送的图书中有的并不适合农村读者;品种不够多样性,报刊类读物由于受到投递制约,数量偏少;管理人员缺少专业技能,图书分类不够准确,农民借阅不够便利;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和固定的管理人员,图书存在流失现象等。

如何让农家书屋真正“活”起来?笔者认为,先要妥善处理“管”和“用”的关系。

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常见“管”和“用”两大问题。一直以来,一些人员把缺乏保障经费和标准场所当作主要问题,要求政府解决困难,认为解决了硬件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其实不然。“用”得好,才是问题的关键。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北海市一家农家书屋由村干部当管理员,制定较完整的规章制度,以电话预约借书等方式,打通了“用”的渠道。

此外,要从选书入手,问需于民。现在国家每年公布农家书屋入围书报刊名录多达1900多种,涵盖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但是具体选什么样的书报刊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各地是有差异的。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民比较喜欢的书报刊有四大类:少儿类、医疗保健类、法律知识类,还有妇女唱歌跳舞类。可见,挑选图书需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选好书,还要做好精准服务,力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比如抓好学生这一阅读主体,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针对每类家庭情况,主动上门指导书报刊阅读选择,并在一些传统节日中组织村民开展各种娱乐活动。

要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还必须建立农家书屋的长效机制。有关部门仍需安排适当经费用于农家书屋管理,以及调研、组织各种活动等。与此同时,拓宽农家书屋路子。比如在城镇周边的书屋可以进城镇、进社区、进工地开展流动服务。紧跟时代步伐,引进数字读物,通过互联网进农家,指导农村受众数字阅读。还要进一步丰富书屋的服务品种,把书屋办成集娱乐、餐饮、读书的好去处。积极与其他惠农项目合作,比如把农家书屋设立于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实现资源共享,甚至可以把农家书屋办成应急广播的工作平台,平时是广播室,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是信息发布中心,或者把农家书屋办成中老年保健活动中心和学生写作中心,不定期请专家前来普及养老知识和组织征文比赛等,使农家书屋真正扎根农村、为人民服务。

热门标签